如果还需要再隔离60天我们还能坚持吗?朋友曾经给我讲:北约轰炸期间,塞尔维亚之所以坚持不下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自来水系统被炸后,没办法冲马桶了。
科技创新在本质上表现为知识和信息的扩展和更新问题,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创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之中的传播和发展速度更快,而且超越了学科的单一性,具体到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生态化的跨学科发展和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未来的生态技术应建立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信息科学等最新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上,跨学科的发展成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构成科学创新的基本路径,多学科的综合创新对生态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以各种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规技术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性复合型技术网络体系。所以,在科技创新路径方面,我们总是要强调科学创新在资源再循环和低排放等方面的技术作用,因为是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这使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自然科学学科显得更加突出,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水源的供应和设施,自然科学可以发挥其传统作用,提供巩固环境政策的创新性技术。
此外,生态学对科技发展及其创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环境评估对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即使是世界上现有的最好技术也无法保证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即不消耗自然资本,因而不毁灭地球支持未来生活和福利的能力。随着科学与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每一个层面,现代社会在整体上(包括社会生产、社会与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也意味着一系列难以预知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2]应对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生态问题挑战,已经构成新时代人们面临的一项基本历史使命,而这一时期科技创新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关系至关重要。结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重大,我们对科学技术以及生态问题的讨论还需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人类文化的层面来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科技的生态创新(Eco-innovation)成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环境问题上,生态创新策略需要通过克服市场壁垒而加速环境技术的发展,进而需要更有开创性、国际协作和整体性的革新来面对气候等自然生态问题的冲击。
科学与技术既是社会生产与文化的变革者与推动者,同时也是先进、进步生活文明发展的承载者,科技创新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还要上升到科技文化层面。生态科技正是这一张力的集中体现,创新构成科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可持续性则导引着科技创新的整体方向,这也成为当代科技发展战略乃至整个科技文化建构的时代性议题。这也是英国宣布群体免疫措施,瑞典也宣布放弃对疫情的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疫情的挑战,现在又到了这个时候了。其中在金砖国家中印度、巴西、南非等双赤字大国要高度关注。因此全球联手抗疫,切断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以消除不确定性,是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此同时,这次动荡是全局性的,股市、债市、汇市、贵金属以及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都大幅下挫。
在这一趋势下,尽管也有一些阻碍全球化的不利因素,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收入差距变大等,但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从一线的角度观察,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因此现在不是讨论经济全球化应该怎么样,而是只能怎么样。
第二个冲击波可能是对能源。理论上可以进行控制或调节。上周,分属不同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产品几乎同向下跌,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市场猜测的原因是,沙特这次下决心要把美国的页岩油气挤出市场,于是,在已萎缩的市场上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竞相提高产量,导致油价的急剧下跌。
这个状态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遇到的。从这个角度,我谈几个问题。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前所述及的对未来预期严重恶化。以现在国际资产流动的态势看,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增大的。
针对疫情在各国间继发的特点,有针对性对不同经济领域做出预案,要精准施策而不是泛泛而论。本文为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博士于2020年3月14日发表的主题为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全球化的分享。
同时,也将救助措施结构化了。这些都会或正在引致世界经济的范式变迁。
此次疫情的出现和发展暴露了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预示着未来应把公共卫生、社会福利以及与此相关的收入均等化纳入全球化视野,形成新的全球协调和治理机制。除了出手比较大,一次性补充流动性外,还表明每周都要持续。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行政手段,用国家力量来干预经济活动。但是,这次OPEC和俄罗斯谈判失败,反而扩大石油产能。石油价格出现的问题非常蹊跷。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仅是外部冲击,而且逻辑也与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
它是长期以来刺激经济政策所导致的宏观杠杆率过高的后果。事实上,进入本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伴随着各种国际疫情的频繁出现,SARS、禽流感、埃博拉,尤其是此次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表明未来经济社会很可能是与病毒共存共处的经济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侥幸心理,而应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体制的一致性,使制度性交易成本极大降低,全球的可贸易程度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由商品贸易走向了生产要素贸易,表现为投资贸易自由化,制度安排由GATT走向WTO,进而形成了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第二,现在是疫情已在世界多点暴发。其实,以以往经济全球化的历程来看,世界经济的范式一直在变迁中。
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范式变迁,我们要超前研判,以免再次陷入措手不及的被动状态。一旦这些国家出现类似情况,再加上当前以去杠杆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动荡,极有可能出现新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目前看,疫情持续的时间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长,新冠病毒并有可能变异,进而形成与人类长期共处的局面。疫情首先爆发在东北亚地区,第一个冲击波是对高技术产业。
3月12日的熔断导致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市场熔断。但疫情发展的态势及走向,我们真的不是很清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当务之急是以抗疫为中心重新审视全球化的安排并加以实施。事实上,疫情正在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生产方式。
这表明,尽管逻辑上讲人民币是避险资产,而且人民币的利差比美元的利差高多了,有吸引力,但是市场表现并不是按照理性逻辑走的,有时甚至是非理性的。进入 曹远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世界经济范式 。
这个危机不仅仅是像2008年以去杠杆为代表的金融危机,也不仅仅是像1997年以货币大幅贬值为代表的亚洲金融危机,而很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综合性金融危机。二、疫情冲击的严重程度远比想象的大 应对疫情需要隔断,而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互通。区别于实体经济中周期产生的生产过剩的传统危机,金融危机是以快速去杠杆为代表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如果把这两点合并起来,疫情在世界的流行会呈现为各国的轮流继发型式。
有人戏称美国正在准社会主义化。集中体现为: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互通,但是应对疫情又需要隔断。
但过去一周,我们还面临着一定的资本外流压力。第三个冲击波是对服务业
其次,要素领域的供给约束往往有着长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除了土地、金融领域,以往能源、电力等行业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方案的制定也存在过多参考业内相关利益方的意见,甚至是由少数部门和企业主导制定,社会公众知情权不足,外部专家话语权不够的情况,最终出台的方案只能涉及皮毛,难以触动深层利益格局,导致不少要素领域的供给约束积弊很深,改革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由人喊马嘶网发布,不代表人喊马嘶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bk3jj.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glc/279.html